提起旅行,好多人腦海第一時間浮現嘅畫面,就係幾日之內跑遍熱門景點、食盡名物料理、影相打卡完再返屋企。
但有一班旅人,開始改變自己嘅選擇——唔再追趕行程、唔再快節奏咁「瀏覽」一個地方,而係揀喺同一度停留一個星期,好似真係「住咗喺度」咁。
目的地:唔再係「打卡名所」
呢類旅程,多數發生喺時間流得比較慢嘅日本地方。可能係面向大海嘅小漁村,可能係隱身山間嘅聚落,又或者係留有歷史痕跡嘅城下町。
佢哋未必係遊客熟悉嘅景點,但卻保留住「生活味」:便利店隔籬嘅理髮舖、清晨飯香飄出嘅老屋、街角花壇盛開嘅繡球花。
住宿一般係當地人經營嘅民宿、古民家,或者同社區合作嘅滯在型設施。喺度,你唔係「遊客」,而係以「鄰居」身份去打開地方生活。
一星期,唔長唔短,啱啱好
一星期,對觀光客嚟講好似太耐;對移居者又嫌短。但就係呢種介乎「旅行」同「定居」之間嘅時光,最啱用嚟搭建生活。
唔安排,先至係最好嘅安排
呢段旅程,建議一開始就「唔安排日程」。與其諗要做咩,不如諗「有啲咩可以唔做」。
如果風和日麗,可以成日坐喺陽台睇書;下午走去老商店街茶館,聽下舊收音機;夜晚用鄰居推薦嘅食材,整一餐簡單嘅飯。
親子同行:走進「另一種生活」
如果係一家人同行,孩子可以參加當地嘅兒童活動、圖書館故事會、自然體驗。
當你見到細路被人用方言親切咁叫名,或者同新朋友一齊跑跑跳跳,父母心裏常常會諗:「呢唔係旅行,呢係屬於我哋人生嘅一部分。」
大人專屬嘅「無角色時光」
對大人嚟講,最珍貴嘅,係暫時放低身份同責任。冇工作、冇家務、冇目標。
唔係為效率,唔係為完成,而係單純為咗眼前嘅人同景,全心全意咁「活喺此刻」。
人與人嘅關係
好多地區嘅居民,會主動同訪客建立交流。可能係隔籬婆婆送你幾個番茄,可能係借咗螺絲批之後,門口留低一句「歡迎再嚟」。
就喺呢啲細細互動之中,旅人嘅身份會改變:由過客,變成咗一段時光嘅見證者。
對外國旅人:唔止文化體驗,而係生活
比起名勝嘅走馬觀花,停留一星期,更能切身感受到日本嘅日常文化:語言、飲食、社區關係,甚至四季變化嘅生活節奏。
喺呢類旅程之後,你未必會講「我下次仲想嚟」,而係會笑住講:「我返嚟啦。」
風景嘅意義:唔係影低,而係活入去
當你喺同一張榻榻米上度過第七個黃昏,當你唔再睇地圖都識路去熟悉嘅菜市場,你會發現:呢唔再係一場普通嘅旅行,而係一種「自我更新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