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身「小小記者」,記錄旅行嘅發現

「點解呢個地方咁受歡迎?」
「頭先嗰個叔叔係做咩工作嘅?」
——當細路開始對旅途中遇見嘅人同事物產生好奇,主動去發問、去調查、去記錄,原本嘅「走走看看」,就自然變成一場「探究型嘅旅行」。

「成為小小記者,製作旅程報告」,就係一個引導孩子用自己語言表達所見所感嘅親子共學旅行計劃。


邊玩邊訪問,邊走邊記錄 —— 旅行就係現場課堂

呢個活動多數由當地觀光景點、文化設施、旅館民宿合作策劃。細路會以「小記者」身份,喺旅途中訪問遇到嘅人、記錄觀察到嘅事物同風景,最後用文字、相片、繪畫,甚至短片整理成一份屬於自己嘅旅程報告。


從一支筆出發,寫低旅途嘅「好奇心」

開始時,孩子會攞到一本「記者手冊」或者「採訪提示卡」,鼓勵佢哋隨時寫低自己嘅好奇同疑問。

例如:
「點解呢種手工咁多人鍾意?」
「可唔可以訪問下教我哋染布嘅老師?」
「飯店叔叔每日幾點起身?」

細路自己設計問題、開口問人,父母就喺旁邊陪伴同協助。

完成訪問之後,孩子會根據記錄去寫旅程報告——有人寫文章,有人畫插圖,有人幫份報告改版面、改標題。
過程裏,父母一邊陪住佢哋整理素材,一邊引導:「嗰時你有咩感受?」、「你想其他人睇咗之後有咩諗法?」——呢唔只係整理,而係一場梳理情緒同思考嘅旅程。


當作品被「睇見」

完成嘅報告可以:

  • 當場展示畀其他參加者;

  • 貼喺旅館牆上或者展示區;

  • 帶返屋企,變成一本「旅途作品集」;

  • 有時仲可以交換作品,甚至畀當地人閱讀。

孩子會喺「作品被人睇見」嘅過程中,體會到表達嘅成就感同訊息傳遞嘅力量。


親子之間嘅新交流方式

對父母嚟講,呢個活動亦係重新認識孩子嘅好機會:
「佢對咩最有興趣?」
「佢會點樣表達?」
「佢留意到啲乜細節?」

「原來你係咁樣睇呢個地方。」
「你寫嘅角度幾特別呀!」
——呢啲意外嘅發現,會自然拉近親子之間嘅距離。


跨文化參與:旅行變橋樑

對外國家庭嚟講,「小記者」活動同樣受歡迎。好多設施支援英文或者其他語言,等唔同文化背景嘅家庭,都可以透過旅行去交流同表達。

當「Thank you」、「ありがとう」、「多謝」一齊出現喺採訪紙上,就誕生咗真正嘅文化理解。


旅行,不再只係「好玩」

旅行嘅意義,唔再停留喺「今日玩得開心」,而係引導孩子思考:「點解我咁鍾意呢度?」、「我想同人分享啲咩?」

透過「記者」身份,孩子學識觀察、表達、總結同傳達。當佢第一次意識到——「原來我寫嘅、講嘅,可以畀人認真聽」,嗰一刻,佢已經用自己嘅方式去理解世界,亦踏出成為「小作家」嘅第一步。

精選貼文